《科幻的姐妹艺术》之六:机器故事  

分类  : 中文
作者  : 郑军
来源  : 郑军的博客
卷   : 
发表时间: 2007.11.19.
发布人 : SFT

摘要:


正文:

《科幻的姐妹艺术》之六:机器故事

  

  文学/原创

  科学文化

  机器故事

 《海神号历险记》上演时,媒体将它称为“灾难片”。从市场宣传角度讲,这样归类无可厚非。“灾难片”是约定俗成的名字,市场早就已经接受。而《海神号历险记》最可以归结的也只能是这个类型。

 但是,回忆一下这部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灾难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发生了,成为了过去时。整个故事的重点不是讲灾难,而是讲逃生。逃生的重点则是船体结构——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围绕着现代邮轮船体结构来展开。

 所以,《海神号历险记》可以视为科学小说里的一个独特类型——机器故事。这类故事的核心情节围绕着一种机器的结构、性能展开。作者对这种机器必须有深入的了解,从它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中找到组织情节的线索。而这种机器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惊险片《生死时速》是机器故事的典型。汽车和轮船的性能是这两部电影最重要的核心情节。没有它们,这两部电影就根本不存在。

 相比之下,以飞机为背景的机器故事更常见。这可能是因为,飞机空间更狭窄,危险更大的原因吧。所以,好莱坞拍摄了许多空难看。苏联也曾经在八十年代推出过《机组乘务员》。

 在中国,最接近“机器故事”的是冯小刚的电影《手机》。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花心男人周旋在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但它的核心情节都建筑在手机上,它讲的是移动通讯怎么改变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我们的道德。

 看得出,影片编导很自觉地表现着这个主题。电影一开始先展示了1969年电话尚未普及之前中国人的通讯条件:农民要骑车到县城,在邮电局外排几个小时的队,也不能确保和二百里以外的人通上电话。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恰当地反应了通讯技术如何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影片中,编导着力表现手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许多生活细节:它比座机更方便于撒谎,偷看他人的手机成为监视方式,会议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

 编导更通过费墨的台词,直接讲述影片主题——古代一个秀才进京赶考,要走几年时间,回家以后可以随意编造路上的经历。现在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太近了”。编导以一个宁静的山村作为全片的开始和结尾,更是用艺术手段来暗示这个主题。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如因学习需要阅览全文,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