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的舆论环境正在恶化  

分类  : 中文
作者  : 郑军
来源  : 郑军的博客
卷   : 
发表时间: 2007.04.24.
发布人 : SFT

摘要:


正文:

发展高科技的舆论环境正在恶化

  

  科学文化

  因为是即席发言,有的资料不准确。

发展高科技的舆论环境正在恶化

我今天发言的话题是“发展高科技的舆论环境正在恶化”,希望换一个视角讨论。我长期创作科普作品,同时研究科普作品的发展历史,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来提出这个课题,“我们要重视高科技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我讲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去年在武汉郊区有一个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基地,被当地人捣毁。捣毁这个基地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就是这些人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危害全人类,出于这个思想导致犯罪。这是中国头一例直接针对科研院所的,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经济动机的犯罪案例。

在西方这样的案例有没有呢?有。西方以前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袭击大学,袭击科研院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的“邮包炸弹”案。凶手叫卡钦斯基,从30年前就开始给美国的各大学寄邮包,一打开就爆炸。案件一直不能破,因为凶手和这些机构并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也不是敲诈勒索,纯粹是一种思想引起的犯罪。他陆续作案,今年炸一次,隔两年又炸一次。最后这个案件怎么破的呢。卡钦斯基给新闻媒体寄了一封信,说你们必须登,不登我还要炸。信的内容就是高科技如何阻碍人类的发展,将来要毁灭人类。他的弟弟在哥哥的电脑里发现了原稿,大义灭亲,向联邦调查局举报了。

科学的进步,科学能给全人类带来什么,我们科学界有信心,但是公众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在19世纪,从工业革命开始,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是很高的。那时候发明一个什么新东西,往往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衣食住行,比如医疗,以前肺结核就判死刑了,后来能治了。当公众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时,公众对科学的热情很高。他们不能真正去理解科学,只是从效果上判断科学的价值。

到了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这些基本需求都被满足的时候,再提出更高的、更复杂的、更先进的技术,公众就觉得自己是被这个东西带着走,就没有那么大热情了。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3G无线通讯网络上不上的问题,支持上的人算了一个数据,一旦上3G网络,整个产业链就有一万亿人民币,为了这一万亿人民币的市场他们就要上。但是现在到大街上访问行人,要不要把你现在的手机换成3G?很多人没有这个需求。当然,假设真的上了马,通过很多年的消费宣传,大家也会习惯了上3G手机,但现在是公众被技术带着走,不像十几年前,一有手机,大家都一拥而上,那时候是真需要。

这是舆论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从恶化的表象来看,公众舆论不是被科技界所能左右的,是被一些文人或者社会名流,或者综合媒体所左右的。19世纪的时候,文人阶层对科技是很热情的。当时很多一流的文人,比如诗人雪莱、拜伦,这些人坐在一起不仅谈论艺术,还谈论当时的科学,甚至雪莱自己买仪器在家里做实验,他觉得很时尚,科学在当时就是时尚。凡尔纳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科幻作家。很多人不了解他的生平,以为这个人在哪个大学里受过自然科学教育,他不是,他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向大仲马学习写惊险故事。后来因为热爱科学,就系统的自学了科学知识,写了大量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后来又引导很多人走上科学道路。一直到19世纪20世纪初中国也是这样,比如梁启超、鲁迅都写或者翻译科幻小说,歌颂科学的进步。可以比喻一下,那时候科学与整个社会是在“蜜月期”里。

到上世纪50、60年代,舆论环境开始恶化,批判科学的作品大量产生。当然,三四十年代哲学家已经在批判科学了,比如海德格尔,雅斯佩尔斯。但哲学家的影响是小的,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再看看好莱坞拍的科幻大片,科学在中间几乎没有正面形象,科学家都是其中的反面人物。

如果我们在街头拦人去问:去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谁?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去年奥斯卡最佳演员得主可能很多人知道。而这些名流逐渐加入到反科学行列中来。比如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一些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组织请他去,请他代言。他就说,我从此不吃任何带有DNA的植物,科学家认为说这种话的人就是科盲,哪种食物里没有DNA呢?但是他的知识水平和公众的平均知识水平相等,公众就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

明星汤姆克鲁斯,中国的一代年轻人很崇拜它。他参加了科学教派,是反科学的邪教派。这些社会名流、公众人物都在逐渐加入反科学阵营。高科技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在恶化,我们议论高科技的美好前景,纯属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认识。但社会不是这样。

昨天学术部的领导讲了,沙龙只请科学共同体内容的人,因为和不在科学共同体的人很难交流。学术沙龙可以这样。但从更广的角度讲,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和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人主动沟通?把我们自己对高科技问题的理解主动和舆论界、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有影响的人沟通?开开那样的座谈会,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要主动改善高科技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因为现在中国的科学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那个时候公众理解不理解科学关系不大,领导理解科学就行。领导知道科研的价值,想搞两弹一星,就可以把许多资源拿来。现在还是要更多的面对市场,面对公众,我们还是需要主动寻求公众的理解。

另外,“高科技只给富人制造玩具”这个观点有点片面,完全忽略高科技服务对象的贫富差距也有点片面。应该从每一项高科技发展史来研究。无论是汽车、家电,还是现在的手机、电脑设备,最初都是为富人服务的。富人先受益,穷人后受益。现在到大街上走,民工都在打手机,十几年前手机就是富人的象征,只有老板才能带。

这个规律仍然不是科技本身的规律,是经济规律,任何工业产品产能越扩大,单价越下降。松下幸之助有一个名言被称为“自来水哲学”——我开电器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家电产品像自来水那样便宜。这本身是经济规律,应该把这两个观点综合一下,高科技产品富人先受益,穷人后受益。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如因学习需要阅览全文,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