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介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完全典藏版中外科幻名著”  

分类  : 中文
作者  : 郑军
来源  : 郑军的博客
卷   : 
发表时间: 2010.10.22.
发布人 : SFT

摘要:


正文:

“软硬兼施”——介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完全典藏版中外科幻名著”

  

  杂谈

  科学文化

  “软硬兼施”

——介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完全典藏版中外科幻名著”

房向东

科幻的要素估计也是见仁见智,外国科幻作家与中国科幻作家罗列出来的要素应该是大不一样;科学家与文学家所侧重的也将大有区别;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对科幻各个要素的兴奋点也多有差异……我看来看去,还是回到了老话题,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要素,还是离不开老生常谈的“硬科幻”与“软科幻”。

我以为,“硬科幻”的内含可能相对没有那么丰富,它只是侧重于对未来的可证实的幻想,比如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人类早晚终要上月球的,这就是可证实的幻想。“硬科幻”在中国更容易被接受,在一段时间内,国产的科幻作品总是偏“硬”,中规中矩,有时不免沦为有文学和幻想色彩的科普。这似乎与中国人偏重于接受西方的“器”——只接受西方的科学成果——“西学为用”的功利性有关。换言之,这类科幻作品科学性比较强而像西方科幻那样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比较少,科幻只是科幻,没有科幻之外的象征或暗喻,无伤“中学为体”之大体。

“软科幻”的内含要丰富一些。仅就“软科幻”而言,此类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科幻作家多是杞人,成天忧心忡忡,地球将要毁灭,人类在宇宙中流浪,外星人控制了人类的思想,等等。这类科幻作家有着特异的思维方式,有时甚至是古怪的着魔一般的思维方式。“软科幻”具有一种精神气质,天马行空、放荡不羁的自由精神,充斥在这类作品中,让人感觉,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总不能老被摇篮困囿。天马行空当然是属于未来的幻想,但这类科幻的象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被困于“摇篮”乃至绝境的境况,作为具体的人,不是人们处处、时时都可以体验到的真实处境吗?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8月推出的这套中外各十部的二十本科幻大餐,不能说已经把中外科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一律囊括其中,但至少可以说是“软硬兼施”,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尽入视野。凡尔纳是科幻的祖师爷一类人物,他的作品有点“硬”,被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属于可证实的幻想。但是,如果科幻经典少了凡尔纳,就像一个国家的历史读本少了开国领袖,那真是残缺的历史了。所以,这套丛书除了收录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之外,凡尔纳的两部名著《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都跻身其中。从最为经典的开始,一路展示下来,可谓风景这边独好。经典作品由于“时代的局限”,也许写得比较老实,比较规矩,但因为至今乃拥有广大的读者,以及它们本身所拥有的丰富性滋养并继续滋养着读者,所以,这类作品更具经典性,而经典是需要常读的,并且常读常新。

威尔斯既是科幻作家,又是政论家、社会思想家、记者。他的科幻作品侧重于社会性而不是科学性,属于“软科幻”的一面旗帜吧。这套书中也有两部他的作品,分别是《时间机器·隐身人》和《星际战争》。威尔斯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了,在《时间机器》中,他最早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作品通过一位酷爱冒险的科学家在公元802701年的历险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在未来社会上演的人吃人的悲剧,是一部发人深思的警世预言书。早期科幻作家的这种对未来的忧患,在这套丛书中可以说是得到了强烈的关切。当代台湾作家黄海的《地球逃亡》更是危言耸听,它讲述了由于太阳即将爆炸,地球的温度一直增加,即将毁灭,唯一可行的拯救方式是利用海水中含量丰富的能源,做成核子融合反应推进器,把地球当作宇宙飞船一样推离太阳系。这小说实在是想象力惊人,气魄雄伟,让人目瞪口呆,莫名惊诧!

“上穷碧落下黄泉”,天上地下齐折腾。人类所能、常人所不能的想象,科幻作家都能想得到,写得出。他们是一群具有特异思维的“科学怪人”。查羽龙的《邪域龙神》有点魔幻化了,天外有天,宇宙之外还有天,九重天,据说叫“银宇世界”。这个黑暗得令人窒息的帝国控制了凝聚人类无穷智慧的奇容晶片。从那一刻起,不只是地球,而是宇宙笼罩了灾难的阴影。反抗银宇世界的人们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幽灵一样神秘的内鬼终于现形……郑军的《神秘世界》却探入了地下世界,千万年前,一个地下溶洞,连同生活在其中的几百种生物被彻底封闭,从此开始了与外界完全不同的进化之路。21世纪初,一场地震又把这个位于云南的溶洞暴露于世。探险家廖铮跟随两个考察队深入洞穴进行探索。然而,他们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漫长的时光已经赋予洞内生物奇异的能力……每每读这类作品,我都不由感叹:亏他们想得出!给人的感觉是,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小恩怨,小世界,小尘世的一切,一律小到尘埃里去,心灵却和宇宙一样地大了,仿佛置身天上地下,进入了灵魂世界。

幻想没有边疆,幻想创造未来!

可是,当作者们在九重天和十八层地狱乱折腾时,可能与实在的科学,换言之,与“硬科幻”渐行渐远了,飞船以光速让我们随着作者进入非人间的世界。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这类作品,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只能是迷乱的星空。可是,科学就那么重要吗?科学的重要性不在科幻作品中,而在于科学论文里。科幻就是科幻,而且科幻的概念也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地被丰富着。科幻不是科学。我觉得,这些“软科幻”作品,与其说要向读者传授一种科学知识,不如说是要训练读者的思维方式,让规范的固有的思维充满了野性,让思想放荡不羁,敢于想象一切并挑战一切,让创造力随着幻想的膨胀而膨胀。如此,科幻与科学的渐行渐远,科幻不仅挣脱了科普,也挣脱了自身——“硬科幻”——从而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功用”,充分活跃少年儿童乃至一切读者的思维,多一点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还不是社会学政治学上的浅层次的具体可感的忧患,而是以宇宙为参加的关于我们栖居地地球以及人类自身的形而上的更为深刻的忧患,滋养自由的思想,培养一种精神气质。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辽少的套书,是遵循了当下科幻的套路,是一次近于完美的展示,它们将是青春路上的美梦与伴侣——是一套好书啊!(2010-10-18)

(房向东,著名作家、出版人。)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如因学习需要阅览全文,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