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开物

分类  : 中文
作者  : 郑军
来源  : 
卷   : 
发表时间:         
发布人 : ChinaSF

摘要:


正文:



二章:危险家园

一节:悬崖就在前方

二节:从天而降

三节:超级火山

四节:无形杀手

五节:地球的格式化!

六节:逼近死亡周期

七节:经济天花板

八节:全系一盘棋

九节:给后来筑台阶

十节:先生产后生活

一节:悬崖就在前方回本章

要想让一个人进步,需要有远大目标产生拉力,吸引他迈向更好的环境。也需要有危机产生推力,促使他离开当前的环境。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或者整个人类,大体都是如此。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大家就会原地踏步。只有推力或者只有拉力,能够驱使一些人行动起来。但如果既有推力也有拉力,才会让人们产生迫切感,拼命离开原地,朝着远大目标前进。

所以,我在前一章讲了吸引人类远征宇宙的拉力,下面就讲讲促使人类离开地球的推力。

1951年,物理学家费米和朋友闲聊,话题是宇宙中能有多少天体产生智慧生命。以他们的知识来推论,结果非常乐观。然而费米却随口说了一句话:“可他们都在哪里啊。”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命题,后来就被称为费米悖论。

仅仅一百多年,人类最快的交通工具就从马车变成飞船。宇宙那么大,可能存在外星人的世界那么多,很容易造就出比人类先进几千年的外星人。所以,光子飞船应该天天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才对。

即使没看到外星人的飞船,收到他们的无线电波总要简单得多吧?我们人类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朝宇宙空间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无论是费米发出这句感慨的1951年,还是我写下本书的2020年,这些事都没发生。不管理论上能存在多少种外星人,地球人事实上仍然孤独地生存着。

围绕费米悖论,人们展开很多猜想。有人说,别看从马车发展到飞船很容易,从星系内飞船发展到恒星际飞船,技术难度就大得多,毕竟要接近光速才行嘛。所以,外星人就是比我们先进几百上千年,也不足以让他们有足够技术光临地球。

也有人说,外星人其实早就来了,一直潜伏在地球上研究我们。因为他们技术水平太高,人类根本发现不了。

这两种说法听上去都不那么可怕,即便最后证明为事实,人类也感受不到威胁。还有一种推测就很恐怖了。这种推测认为,仅银河系里面,适合发展出生命的行星就有一百万个。但是,绝大多数生命都在进化过程早期被星球级别的灾难毁灭掉,根本没进化到智慧生命,更谈不上无线电和宇宙飞船。

一场地震,一次洪灾,只会影响某个星球表面很小一片地方。只有席卷全球的灾难,才会让智慧生命断子绝孙。其实,这种星球级别的灾难在地球上发生过很多次,生命最终能挺过这些灾难,诞生出人类,是侥幸中的侥幸。

克拉克在科幻小说《星》当中,描写一支人类考察队跨越几千光年,找到一颗类地行星,其表面到处都有智慧生命的遗迹,但是无人幸存。它的母星已经在几千年前化为超新星,爆发时毁灭了这颗行星上的一切生命。而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当中,人类努力避免的也正是这种命运。

虽然人类已经走过几十万年崎岖的小路,目前也看似顺风顺水。但是,文明的断崖随时会出现在前方。要知道,文明的基础是能源。以人类今天掌握的能源水平,可以抵挡局部灾难。如果遇到下面这些天文级别的灾难,别说一个国家,全人类加起来可能都无法抵挡。

二节:从天而降回本章

恐龙毁于一次小行星撞击,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常识了。然而,3500万年前还有一颗稍小的天体撞击地球,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它并没有导致哪种生物彻底灭绝。不过,这次撞击的碎片覆盖了一千万平方公里地表。如果发生在今天,能够抹掉十几个国家。

12900年前,全球天气已经变暖很久,人类正向两极进军。地球温度突然在十年内下降七到八度,冰川迅速扩张,散居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大量死亡。灾难时间长达一千年。据分析,只有天体撞击才能形成这种效果,只是到现在还没找到此次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这种级别的天体袭击,未来一千年内可能都不会发生。然而,达到通古斯爆炸级别的天体撞击,发生频率则要大得多。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俄国通古斯地区的这场爆炸,据推测产生于一块直径六十米到两百米的陨冰。它在大气层内解体,释放出两千万吨TNT当量的能量。如果坠落点偏出五千公里,这个能量足够抹去莫斯科。

陨石命中人类定居点,古籍中似有记载。圣经中记载的“所多玛和俄摩拉城”,便有可能毁灭于陨石撞击。原文是这样写的。“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与索多玛与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一时平原全地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这很像大型陨石坠地时发生的场面。

公元1626年5月30日发生在北京王恭厂的离奇爆炸,死伤万人。清初年《明季北略》一书记载如下:“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震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

这段描写也很像陨石坠落。这种灾难非常罕见,普通人终生见不到一次,看到了也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什么,只好用描写的方式来记录。

如果说这些都只是文字的话,印度摩亨佐达罗的“死丘”则完全是真实的考古遗迹。四千年前,那里发生过强烈爆炸,冲击波扩散到一公里远,摧毁所有建筑物,人员当场死亡。那里没有火山,能在远古引发如此爆炸的物体只有陨石。

2008年,一颗小行星在苏丹北部上空爆炸,释放当量为两千吨TNT,达到小型核武器水平。2013年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科的那块陨石,如果直接命中大城市核心区,也会造成相当伤亡,而它的直径可能只有一米多。

人们极少目击陨石灾难。全球核实验监控网每年都会记载到核爆级别的陨石撞击事件,只不过它们大部分击中海面。另外,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表面无人居住,陨石撞击在这些地方也不会造成灾害。如果陨石撞击发生在夜间,目击的人也很少。只是由于监控镜头普遍化,这些年才陆续记载下一些陨击画面。

如今,人类已经建起近地空间预警系统,能够监测附近的小行星。但如果真有大型陨石撞击威胁发生,人类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去解决它,只能发出警报,然后听天由命。

要解决天文级别的撞击,就需要天文级别的武器,不大可能在地上把它们建设出来。

三节:超级火山回本章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曾经也是生命宜居之地。有人认为,直到七亿年前,金星表面环境仍然类似地球,温度不超过五十摄氏度。

金星怎么变成现在这副地狱般的面貌?有一种推测认为,七亿年前那里爆发了超级火山,并且持续数百万年。海水变成蒸汽,而水蒸汽是温室气体,进一步提升金星表面的温度。直至温室效应无法停止,恶性循环。

地球上有可能发生这种事吗?当然有,并且早就发生过。

距今两亿五千万年前,在西伯利亚地区爆发了超级火山运动。需要注意的是,当年西伯利亚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这次喷发整整持续了一百万年,数百万立方公里的物质涌出地面,形成一片七百万公里的“地盾”。如今还残留着两百万平方公里。

这么持久的火山喷发,生命肯定无法承受。它总共杀死了90%的生物,史称二叠纪大灭绝。如果再喷发几十万年,恐怕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灭绝。

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事与我们无关,不过,73500年前的事却差点毁灭了人类。当时,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多巴火山开始喷发,令地球表面气温下降了1800年。食物链断裂,杀死了大约60%的生命。当时,人类已经散布到许多地方,绝大部分死于这场灾难,仅东非老家残存着一些人类。他们还剩多少人?推测最多两万人,最少才几千人。

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祖先,估计并不知道世界发生了大灾变。只知道在他们重新走向地球其他地方的时候,没遇到什么同类阻碍。这在古人类学上叫做“大替代假说”。在超级火山中残存的这几千到两万人的后代,有幸替代了其他人类,最终成为七十亿当代人的祖先。

多巴火山爆发后,火山口形成一片湖。它的间隙期大概有三十万年,在新的能量积累到位之前,我们不用担心重新喷发。不过,对于美国的黄石火山,危险可就短暂得多。

黄石火山是不亚于多巴火山的超级火山,它的间隙期是六十万年。最后一次喷发正好在63万年前,如今随时可能爆发。

想当年,人类还没有走到美洲,无人目击那次喷发。不过,它的下一次喷发经常出现在科幻片当中。比如《2012》、《超级火山》等等。在科学家的推演中,黄石火山如果爆发,火山灰将覆盖美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剩下的部分肯定也不宜人居。火山灰常年飘浮在大气中,导致农作物绝收,人类普遍陷于饥饿。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什么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今天人类的技术,当不至于因此灭绝。但是死亡九成的人口,生产水平倒退到中世纪,恐怕是可以发生的。由于黄石火山如此危险,美国在当地一直设有监控站。问题是监控容易,一旦爆发,却没有什么手段来阻止。

地球有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极杀手,这听上去很古怪,但却是事实。人类需要地球吗?当然!地球需要人类吗?从来都不!地表有没有人类,甚至有没有生命,地球都还是地球。这才是人与地球的真实关系。

四节:无形杀手回本章

当恒星老化以后,内部能量抵御不住重力,就会猛烈地爆发。根据释放能量的多少,这种爆发分为新星爆发和超新星爆发。几十亿年后,太阳会在一场新星爆发中死亡。而质量超过太阳八倍以上的恒星,在晚年会有一场超新星爆发作为葬礼。

无论哪一种,都并不必然是件坏事。爆发所形成的星云,是下一代恒星的胚胎。地球便和太阳一起,诞生于前代恒星爆发后留下的星云。

恒星以氢为主,一旦爆发,强烈的射线将许多轻核聚集成重原子核,才有了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不管是你使用的玻璃、金属和砖石,还是组成你身体的碳、氧、氮和微量元素,它们都是新星爆发的遗物。

然而,如果在生命进化进程中,地球附近宇宙空间里来一场超新星爆发,那可就是大灾难。这个“附近”应该有多近呢?大约是五十光年到一百光年。在这个距离之内出现爆发,强辐射会吹走高层大气,蒸发水体,焚烧植物,令地球变成地狱。剩下的生物体由于遭受强辐射,DNA链条被大量击断。不是导致死亡,就是发生变异。

不过,即使超新星爆发的强烈辐射冲击到地球,也不会留下地质变化。所以在地质学家眼里,它就像无形杀手。什么时候袭击过地球,需要通过同位素等手段才能辨认出来。

如今,在地球附近的安全距离内,并没有可能爆发的衰老恒星。两颗离我们最近的死亡边缘恒星,一颗叫参宿四,是红超巨星。已经在朝外喷射气壳,未来任何一个瞬间都有可能大爆发。另一颗叫做海山二,是蓝超巨星。它自从被人类观察到以后,亮度经常变化,推测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不过,前者距离地球七百光年,后者距离地球七千光年。即使爆发,人类可以安全地看戏。

虽然太阳系附近目前没有这种定时炸弹,但是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在运动,位置并不固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运转到一颗濒死恒星旁边。4.4亿年前,很有可能是一颗超新星导致了“奥陶纪大灭绝”,当时有85%的物种遭遇毁灭。

由于辐射以光速到达地球,如果将来有此灾难,当人类看到超新星爆发,已经无计可施。超新星爆发类似于小天体撞击,灾难瞬间达到最高值,然后慢慢衰减。这个惨烈的过程,可以在刘慈欣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读到。

大约250-800万年前,一颗较小的超新星在距离地球200光年左右的空间爆发,这已经到了安全距离之外,并未直接杀死地球生命。但它导致臭氧层浓厚大大下降,数百年后才恢复正常。

臭氧层减弱,太阳紫外线就长驱直入,破坏生物DNA。其后果就是有大量生物因变异而死亡。那次事件发生后,大约有57%的哺乳动物加速灭绝。幸运的是,其中不包括我们那些已经来到地面的祖先。

五节:地球的格式化!回本章

有家影视公司聘请我作顾问,给他们的科幻网剧寻找科学基础。在这个剧里,人类由于某种灾难,只剩下三千万。他们出的题目是,什么灾难才能导致这种后果?并且,不要用小行星撞地球,或者超新星爆发,那些素材都不新鲜了。

于是我建议他们,可以把灾难设定为γ射线大爆发。

如果说超新星爆发还能够硬撑过去,γ射线爆甚至会将地球重新“格式化”。它是波长最短的电磁波,穿透力也最强,钢铁和水泥都难以阻挡。如果你看过美剧《切尔诺贝利》,那些一线消防人员就死于这种看不见的射线。

宇宙中存在中子弹或者黑洞这样的超致密天体,当它们两两相撞时,便会发生γ射线爆。这种爆炸超过超新星上百倍。1997年监测到的一次γ射线爆,50秒内便释放出银河系200年的总辐射能量。除了宇宙大爆炸本身,γ射线爆是最强烈的爆炸。

超新星爆发时,能量呈球形朝四面八方散发。γ射线爆发生时,射线流只从天体两极出发。由于超致密天体本身就很小,直径可能只有数百到一千多公里。所以,这种能量高度集中的射线流会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宇宙。

在直径930亿光年的宇宙中,到处都在发生这种撞击。1967年,美国卫星第一次在太空监测到这种爆发。从那以后,人类经常监测到γ射线爆。不过,它们都发生在几十亿到上百亿光年外,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然而据估计,每隔五百万年,就有一次近距离的γ射线爆足以杀死大量生命。

γ射线爆短到零点几秒,长的也只有三十秒。一旦发生,γ射线便以光速前进,所以人类对这种灾难无法预警,肉眼也看不到γ射线。届时,空气中的氧和氮大量化合,形成二氧化氮,天空会突然变成棕褐色。在地表和浅海里,所有生命的DNA都被打断。细胞不再正常运转,我们的身体会在十几个小时内因衰竭而死亡。

如果是更近的γ射线爆,会吹飞高层大气,引燃植物,形成大火焚烧地面。江河湖海被γ射线蒸发,水汽遮天蔽日。过一段时间,它们会重新凝云降雨,浇灭地面上的烈火。当一切无生命物质按照物理规律恢复如常后,只留下一片死寂的陆地。

即使有如此多的次生灾难,海洋深处仍然会有生命保存下来。不过,它们只能是低等生命。再经历几亿年,才能进化到智慧生命,前提是这个进程不会被另一次γ射线爆打断的话。

回到最初的“费米悖论”。不少科学家认为,频繁出现的γ射线爆随机扫过任意方向,袭击过90%的宜居行星,不断把它们格式化,将生命进化过程归零。尤其在银河系中央区域,由于γ射线爆十分频繁,可能完全没有生命存在。太阳系距离银河中心约三万光年,才有幸躲开γ射线爆的杀害。

很有可能,人类是周围几百光年内逃脱如此酷刑的唯一智慧种族。幸运的是,γ射线爆的释放路径非常狭窄,即使扫中地球,也可能放过金星或者火星,人类可以提前做出备份的新世界。

六节:逼近死亡周期回本章

除了近距离的超新星和γ射线流,地球本身就存在着平均2600万年的死亡周期,这个假说正在被古生物学家所证实。

每隔2600万年,地球上的生命便会大面积死亡。要注意,大面积死亡和生物大灭绝还不是同一个概念。一种生物如果存量大规模下降,就说明它正在大面积死亡。但只有这种生物百分之百死亡,它才会彻底灭绝。只要留下百分之几,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当然,生物大灭绝也就是大面积死亡。但是在两次大灭绝之间,还会发生不那么彻底,但也是灾难性的死亡。地球历史上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平均周期为6500万年,但是死亡周期却短了将近一倍。就拿恐龙灭绝到现在来这段时间来说,3500万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天体撞击,导致大面积死亡。

天文学家推测,地球死亡周期与太阳系绕银河的公转有关。不仅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太阳也带着孩子们,围绕银河系中心以2.5亿年为周期公转。在这期间,太阳并非只是在一个平面里旋转,而是时上时下,每隔2600万年,太阳都会运行到离银盘平面最远的地方。

走到这里,周围星系减少,宇宙中的引力摄动干扰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大量小天体飞进内太阳系,轰击各大行星。由于屏蔽减少,大量宇宙辐射也会长驱直入,危害地球。

有的读者会问。太阳已经绕银河系旋转了45亿年,为什么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到4.4亿年前才发生?原因是生命自从形成后,在漫长的二十多亿年时间里都是单细胞生物。直到六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才出现繁荣的多细胞生命。大灭绝也是从那时才开始出现。至于单细胞生命,一来容易存活,二来,它们的增与减并不明显。

另外的读者会问。无论是近距离超新星爆发,还是进入银河系死亡区域,地球尚且不能保护我们,离开地球又有什么用?

答案是,如果我们离开地球,住进小型人造天体当中。一旦这类灾难再度降临,人类有足够能力保护人造小天体,比如升起强磁场。今天的人类已经制造出比地磁强大百万倍的人造磁场,在将来足够保护太空城。但是,人类就是到了未来,恐怕也没有能力保护整个地球。

更有读者会问,你开列的这些全球灾难,少则数百年,多则数百万年才会发生。我为什么要操这些心?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它已经不能用科技知识来回答。是的,这些灾难不大可能在本世纪发生。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发生,离开地球,建设备份生存空间,都是人类最好的解决方案。

既然人类早晚要离开地球,为什么不是现在?

七节:资源天花板回本章

2019年,沃尔玛是美国营业额最大的公司。全年营业额相当于1960年美国的GDP总值。同年,中石油是中国营业额最大的公司,全年营业额相当于1991年中国GDP的总值!

我们是在使用子孙后代的资源,给他们留点资源吧!

几十年间,我已经看过不下几百篇文章在阐述这个观点。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这种理论看上去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经不起推敲。我们得为后代保留资源,他们要不要也为他们的后代保留资源?

如果我们节衣缩食,而他们能够尽情挥霍,显然不太对劲。但如果他们也要为后代保留这些资源,那我们又何谈是在为他们节省?照此逻辑,完全不用这些资源不是更好?

这种观点来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方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当时,工业化国家只有不到十亿人,地球上的某些资源比如海洋鱼类,已经出现了枯竭。如果全人类都把资源消耗水平提高到西方程度,一个地球哪里够用?

如今,单是经济迅猛增长的中国,人口就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均消费资源水平虽不及今日的美国,肯定远超1972年的美国。接下来,十三亿印度人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十二亿非洲人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并且,全球所有人都还想让生活水平再升级。

科学技术在发展中,一次次把资源崩溃的前景推到未来。但只要人类还困在地球上,资源危机总会到来。在它全面降临前,人类就会承受发展停滞,经济紧缩的痛苦。

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发展中生活了两百多年。只要出现停滞,就会导致社会动荡。但总是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早晚会撞上地球资源的天花板。如今每年的资源消耗已经是工业革命前的七百倍,按照卡尔达舍夫的理论,再增加270倍,我们将控制全地球的能源。反过来也就是说,不远的将来,整个地球资源都为人类服务,也才勉强够用。

然而,以后的日子怎么办?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总危机爆发前,我们咬自己的断脐带,成为宇宙人。

如果把地球当做母亲,人类这个胎儿目前遭遇着难产。母亲怀胎一两个月,她的行动不受影响。可是,经历过五次流产的地球现在又怀到了十个月,胎儿却迟迟不降生,反而在子宫里越长越大。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好在,永远有人在旧的资源危机前找到新资源。我一出生就能用电,能坐车,这都是因为在我出生前,已经有人发明出电力和内燃机。如果我们真想为子孙后代做些事,那就努力升级今天的技术,早日挣脱重力约束,成为自由的宇宙民族。

面对隐约可见的资源断崖,很多人觉得应该给科技和工业踩刹车。我却觉得更应该踩油门,好让我们一飞冲天,不再折磨地球!

八节:全系一盘棋回本章

拉力和推力都已经介绍,宇宙开发值得当成使命来执行。下面,是否就要讲具体开发的步骤?且慢,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这场大开发应该贯彻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美国科幻作家海因莱因写过一部畅销书,名叫《月球是一位严厉的女人》。小说中,人类移民建成月球社会,然后反叛地球,要求独立。

显然,这只是美国移民历史的太空翻版。类似题材的太空剧相当多,新上映的美剧《无垠太空》仍然使用这种设定。故事里面,人类在太阳系里分帮分派,各据片区域,彼此开战。

美洲先被殖民,然后再搞独立,这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发生这种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年以小农经济为主,每个地方都能自给自足。远远地来一帮人收税,不反哺当地,很容易激起地方人民的反感。

反之,苏联解体后,分出来的国家几乎没有哪一个能发展得更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各地区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工业供应链,一旦打破,恶果立现。

未来的太阳系社会更像后者,而不像前者。除了地球,太阳系无一处能够自给自足。它们各有某些突出的资源,也会严重缺乏某些资源。每个地方都和其他地方充分互补。并且,地球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宇宙开发的总后勤部,提供人才、技术和物资。

这种资源分布情况,客观上让太空移民比地球上的祖先更懂得合作。整个太阳系开发是盘统一的棋,开发每个地方,都要想好能为其他地方做什么贡献。

另外,战争的基本前提是资源危机。进入太空后,只有最初一段时间,移民们过得比地球上艰苦。前几个阶段完成后,太空移民的人均资源会远远超过地球亲戚。有些讨论宇宙开发的文章大谈太空立法,其实很可笑。人类会争抢比地球多十万倍的水,或者多一百万亿倍的能量?

宇宙开发会终结一切战争,而不是让战争在宇宙背景下升级,能看到这样的前景,才算真正有想象力。

回顾过去,为什么人类从12000年前学会种地,到1750年才开始工业革命?为什么从那时起又经历三百年,才过上信息化生活?因为这两个过程没有人事先做整体规划,当年那些开荒的农民,或者投资实业的商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假设我们有时光机,派历史学家回到过去,从小亚细亚地区最早的那群农民开始,教他们种什么庄稼,养什么牲畜。如何筑城,如何修路,怎样纺织。或许会把发展时间压缩几千年内,公元前人类就能进入工业社会。

我们不可能影响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从最近的小行星到遥远的奥尔特云,这场伟大征途不亚于文明再生。后人一步步走向太阳系边际,可能要花几百上千年,或者十几代人到几十代人。幸好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为它作出整体规划。

九节:给未来铺台阶回本章

开发太空,我们要做很多事。但是,每项技术任务不仅以自身为目标,也要为下一个目标奠定基础。可以把它为称为筑阶原则。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当时的媒体把这件事定义为中国人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也就是说,它本身是一个伟大目标。

媒体并不知道“神舟五号”的升空还有科技上的意义。在中国航天界,“神舟”飞船只是中国空间站计划的一个台阶。飞船在天上飞不了几圈,功能有限,它真正的作用是送航天员进入未来的空间站。

为此,“神舟五号”安装了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舱口。当时,中国还没有制造“天宫一号”,轨道上并没有目标可以去对接。“神舟五号”又是一次性的飞船,返回后就报废,为什么要留这个没用的对接口?就是为了测试一下这种结构的飞船在升空和返回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这是筑阶原则的充分体现,违反筑阶原则的突出例子,就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用举国之力送十二个人到月球,带回三百多公斤石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阿波罗计划”的目标远在科学之外,是一场巨大的宣传秀。但在科学层面上,它没有下一步目标。可能宇航专家私下里所有讨论,但在政府层面上,登月就是登月,没想过以后还做什么。

如今,中国载人登月迟迟没有开始,国内航天迷等得有些心焦。其实,中国不再搞“到此一游”式的载人登月,而是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把人送上月球,是为了让人呆在月球,所以不急于一时。

世界各国国庆日都是国家建立的日子,只有西班牙将10月12日定为国庆日,以纪念1492年的这一天,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在同一年的1月2日,西班牙军队攻陷摩尔人首都格拉纳达,实现全国统一。似乎这一天更有资格成为国庆日。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虽然在当地建起不少殖民地,1900年以前就都吐了出来。

所以,这是个与国土无关的国庆日。因为历史上再没有哪个时刻,比这一天对西班牙的国运改变更多。鼎盛时期,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贵金属占全球83%,借此成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但是,他们选择了把金银带回本土,肆意挥霍,而不是把本土精英和技术输往南美,对新天地深入开发。结果不仅争夺世界霸权失败,在美洲也失去了所有殖民地。

英国作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仍然重蹈复辙。他们失去了最有希望的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原因也是把太多当地资源输往本土,而不是派来人力物力,对当地深度开发。如果现在的英国仍然控制着美国,仍然会坐在全球头把交椅之上。

现在的种种宇宙开发计划,多少也受这类小农意识支配。有人想把近地空间太阳能传输地面,有人想把月球上的氦3搬回来,有人想将小行星金属运回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人类在太空中做的每件事,都要为更远的征服打基础。我们不是要搬回什么,我们是要把自己搬出去!

只有理解这个原则,才能明白后面的内容。

十节:先生产、后生活回本章

这是人类工业化以后的普遍规律。很多现代化城市最初只是工厂聚集地。工业发展了,人口聚集了,其他社会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无论是英国的曼彻斯特、利兹,德国的鲁尓,还是中国的上海、天津和深圳,最初都是工业基地。

太空开发的规律也差不多。无论分析哪个开发目标,都要先考虑那里能形成哪些成规模的工业产出,然后再考虑人类怎么在当地定居。甚至,有些开发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定居点,比如一颗金属小行星,或者木星大气层,但那也没什么。谁会定居在某个海洋钻井平台上?产出才是第一位的目标。

拿这个原则去考察就会发现,目前不少有关太空移民的设想非常可笑。比如,火星早早成为太空移民的首选,大家反复讨论如何在那里建设定居点。却没有谁分析过,火星有什么迫切需要的资源。

实际上,单以资源而论,火星在太阳系诸天体里排不进前五名。是的,有赤铁矿,但是那不是过工业革命时代的老资源,未来地球上的钢铁消费量都会下降,何况火星。

而没有重要资源,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火星?仅仅因为它在科幻作品里经常出现吗?甚至有科学家指出,从科研价值上看,降落火星都不如考察火卫一或者火卫二。

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了美洲。这是地理上的伟大发现。然而,西班牙国王资助他远航,可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是为了打通与亚洲的航母,总之,这趟航程是要赚钱的。

哥伦布直到死去,也没从美洲带回财富。他后来又搞了几次航行,都只是投入,没有产出,其他欧洲人也是一样,乘兴而去,空手而来。当时的美洲不是亚洲,开发程度很低。直到六十多年后,西班牙才第一次从美洲殖民地上拿到税金。

如果想当年有人告诉欧洲的农民,你们到了美洲,不仅要带上牛羊,还要带上它们一辈子吃的草料,相信肯定没人去移民。在历史上,移民只携带种子和牲畜,其他资源都从当地获得。

太空开发也是一样。如果从1961年加加林升空开始算到今天,已经过去六十年。人类还要带着氧气、水和粮食升空,并且早晚要返回地面。除了地球,太阳系里再没有宜居地。不管到哪,都只有几项,甚至只有一项资源优势。但只要有一项资源,当地就拥有与其他地方交易产品的前景。人类也会朝着那里进发。

前提是我们先建工业,再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