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职业

分类  : 中文
作者  : 郑军
来源  : 
卷   : 
发表时间:         
发布人 : ChinaSF

摘要:


正文:



第二章:与工业有关的职业

弥漫的烟尘,刺耳的噪声,这还是人们对工厂的印象。以至于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当工人。不过,下一代人长大后,会遇到完全不同的工厂。它们不占用那么多地方,不消耗那么多资源,运转起来可能会很安静。但是,产品质量和功能完全超过现在。

14、绿叶制造员

我们能活着,要依靠体内的生物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就要进食来补充能量。不管我们吃粮食、蔬菜还是肉,里面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光合作用,来自太阳能。

今天,人类社会的运转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由古生物的遗体转化而成。这些能源其实也是古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不过,这些能源从采掘、运输到使用,最终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几。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目前,实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效率也只有百分之十。

然而,植物的叶绿素却几乎可以100%地转化照到叶片上的太阳能!

人类一年使用的全部能量,只相当于地球一小时接受到的太阳能。所以,我们周围不是没有能源,而是缺乏更有效的能源利用手段。向植物学习,研究人工光合技术,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光合作用可以把水分解成氧和氢。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释放氧气,通过化学反应把氢固定在体内。人工光合作用则会释放氢气,这种技术把太阳能转化成氢燃料,后者不仅热值高,燃烧的产物是水,非常环保。

如果氢燃料能够大批量生产,便可以部分取代化石能源。更棒的是,光合作用不仅转化太阳能,还要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其它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碳,正好是人工光合技术的原料。如果这种技术普遍应用,困扰人类的碳排放问题就多了一条解决的办法。

原理并不复杂,所以从七十年代起,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人工光合作用。不过,毕竟不是天然的光合作用,需要加入很多催化剂,需要消耗能源维持高温高压,整个过程看起来更象化工厂在生产,而不象植物那样悠然自得地就完成光合作用。

这些人工光合技术的能源转化率很低,所生产的氢气价格达到传统方式的十倍以上,所以迟迟不能量产。但是,各国团队坚持不懈,仍然在加紧研究人工光合作用,目标是让材料更便宜,并且能在室温下进行。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用硅和氧化锌制造“纳米树”,插在水里,用阳光照射就能产生氢气。英国人有个“人工叶”计划,用一片人工叶分解几升水,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天的能源。韩国科学技术院的专家直接制造生物光电板,也能把太阳能转化成电。

我国在这方面也不落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吴骊珠院士专攻这门技术已经有二十年,取得的技术指标也保持在第一梯队里。

有这么多团队一起努力,相信在二三十年内,生产人造绿叶将会是很有前途的行业。到那时,城市里遍布人工草皮,很多建筑物的外墙贴着人造绿叶。它们不仅能发光,产氢,生电,而且赏心悦目。“雾霾”将成为历史名词,写回忆录时才会提到它。而且,很多油田和煤矿会封闭起来,恢复自然环境。

而你,很有可能做一名绿叶制造员。

15、柔性工人

曾几何时,“流水线”就意味着高速度和缺乏个性。当人们对批量产品开始厌倦后,“纯手工”制造便成为宣传口号。甚至汽车这种典型的工业品,劳斯莱斯也会弄几辆“纯手工打造”的车包装出售。

让产品尽可能符合每个客户的需求,这叫产品制造中的柔性,它与生产率历来都成反比。工业革命前,从服装到家具,都是工匠为具体某个客户来制造。他们要与顾客沟通,了解具体需求。产品富于个性,但是产量极低,普通人用不起。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让普通人用上过去贵族才能用的东西,而代价就是缺乏个性。

工业化大生产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比如,以前人们会购买布料,找裁缝量身定做,现在则以到商店购买标准尺码的服装鞋帽为主。其实,它们只是大体上合身。

工业化生产更决定着工人的操作模式。在批量化的流水线上,工人长时间生产同一型号的产品,操作模式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变,劳动技能被降低,工作主动性也下降,工人更象机器的一部分。

人们不是不想在工厂里提高生产的柔性,但那就要不断变化模具、调整机器孔径,影响生产的连续性。由于要不断调试,重启机器,它们的安全性能也会下降。所以在自动化控制出现前,人们还是牺牲产品个性,先考虑产量。象卓别林在《摩登岁月》里表演的那样,工人成为拧镙丝的机器,就是对刚性流水线生产的讽刺。

195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数字控制铣床,标志着柔性生产的开端。70年代初,柔性自动化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不过,随着美国去工业化,这种由美国发明的新型生产模式在其它国家开花结果。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柔性生产基地。

与汽车、电脑这些产品相比,人们对服装和家俱的个性化要求更高,这两个行业也最大地转向柔性生产。文化杉就是最早的柔性生产,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就可以在文化杉上印制各种文字。当然,印字很简单,街头小贩就能操作,款式和尺寸还是要批量化。如今,服装厂也已经能以一件为起点来接受订单,变成了自动化裁缝。

改革开放之初,木匠是首批富起来的人之一,他们深入家家户去打家具。后来,家具生产迅速工业化,传统木匠被淘汰,代价就是千篇一律。如今,南京“我乐家居”公司已经能根据定制要求,塔积木一样拼装家具。

甚至,最流水线化的可口可乐公司都开始柔性生产,当然,瓶子大小还是一样,只是在外面印上不同的文字,类似于文化杉。

所有这些改变,都会增加工人操作的难度。他们必须经常调整机器,但这也给他们提高了更大的主动性。

16、增材制造师

或许你已经参观过三D打印机,见识过被它们打印出来的小玩意。不过在将来,三D打印可不只是做几个纪念品。你身边的一切,从家电到自行车,再到房子本身,都有可能被打印出来。

其实,三D打印是一个更大技术领域的组成部分,这个领域叫做“增材制造”。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挤压、烧结、熔融、喷射、光固化等过程,把原材料变为成品。在这个过程中,成品仿佛是一点点长出来的,增材制造很形象地概括了这个过程。

与增材制造对应,传统工业是“减材制造”。我们从矿石中炼出金属,再通过切削等方式,把金属坯加工成零件。每进行一步,原料的质量都在减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据统计,人类每年使用各种原材料约四千亿吨,成品只有四十多亿吨。每生产出一部精致的手机,就有相当于九十多部手机的原材料被扔掉。巨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就是这么产生的。

三D打印正好相反,把原材料以粉末或者丝状物喷出去,一层层增加,消耗远比传统工业要少。当然,这些原材料和三D打印机本身,还需要用“减材”的工艺来制造,但整体算下来,资源消耗已经比先前减少了很多。

德国人又把这种技术叫做“直接制造”。传统工业要用零件组装成品,需要铆接、焊接,三D打印直接把成品塑造出来,浑然一体,减少了因拼接造成的强度下降。这是它的另一个优势。

自从三D打印技术发明后,人们就不断突破它的尺度上限。目前打印出的最大物品是房子,一天可以打印出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屋,并且使用普通水泥为原料。由于打印机的体积有限,目前还不能打印楼房,只是实验性地制造小型临时住房。

三D打印的目标并非只是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小,甚至有人研究如何用三D打印术来打印芯片,

最初,三D打印只能使用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后来,生命组织也成为三D打印的材料,中国人就用三D打印术制造出人工血管。

三D打印是把原材料堆积为成品,强度上还有缺陷。另一种增材制造术是用激光或者离子束,直接把原料切割为成品。乍看上去仍然是在减材。不过由于压缩了组装工艺,原材料的消耗大大减少。

比如,机翼里面包含油路,结构复杂。传统上必须先制造很多金属板和零件,再把它们组装成机翼。现在可以在计算机指挥下,用激光直接从材料中镟出一片机翼,也包含里面的油路,浑然一体,能节省三分之二的材料。中国未来的客机C919,很多大型结构都要用增材制造术。

增材制造的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会代替传统工厂。由电脑设计,再由电脑指挥,增材制造还能在很多领域消除批量生产,让人们定制个性化产品。

未来,增材制造工将集现在工厂里面工人与技术员于一身,是脑体结合的劳动者。他们帮助用户设计,然后直接打印成品。

17、燃料酿造工文字稿

今天的人类生活方式由煤、石油和天然气来支撑,它们都是化石燃料,由远古生物的遗体经历上亿年转化而成,用一点少一点,所以也叫做不可再生资源。然而,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没用的植物废料,年年都会滋生一批,如果直接把它们变成化石燃料,不是一举两得吗?

农民辛苦一年,所产生的大部分生物质并没有价值。植物秸秆还可以作柴草,但属于高污染物。几年前北方严重雾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焚烧秸秆。农作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花生壳、甘蔗渣、木屑等废物,酿酒、制糖等工业还会排出含有大量生物质的污水。

据统计,这些废料占据人类废弃物的70%,而中国就产生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科学家早就想着如何变废为宝,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用酿造法把它们变成燃料。这门技术称为“生物质高值化利用”。

在这方面,木质乙醇已经商业化。乙醇就是酒精,以前主要用粮食发酵产生。商店里的白酒虽然琳琅满目,作燃料那可远远不够。工业乙醇得用廉价的木渣和秸秆来酿造。目前,美国汽车使用的燃料中,乙醇已经占1%。

不过,乙醇的能量密度比汽油低35%,而丁醇则与汽油差不多,将生物丁醇与汽油混合,比传统燃料能多跑10%的路。生物丁醇成为下一个燃料酿造重点。

以氢为原料的燃料电池,被视为更有前途的能源。它可以驱动电动车,也不产生污染。于是,用生物废料来酿造氢气,便成为一个科研热点。它使用的原料包括制糖业、豆制品行业、乳制品行业、淀粉厂和酿酒厂产生的废水,甚至牛粪废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变废为宝。

那么,能不能直接酿造类似石油的产品呢?确实有科学家在打这个主意,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肖睿教授与美国麻省大学合作,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石油化工原料,包括乙烯、丙烯、苯等。目前,这些化工原料都来自化石燃料,新方法制造的化工原料虽然不能当燃料去烧,但可以替代相当一部分石油。

上述这些燃料酿造技术,使用的并不是天然细菌。它们都通过基因工程加以改造,转化效率足够达到工业化水平。

燃料酿造要在大型金属罐里安静地进行,从外面看去,燃料酿造厂很象啤酒厂。与规模庞大的煤矿、油田和气田相比,燃料酿造几乎不占地。可以直接建在城市郊区,减少跨洲越洋运输化石燃料带来的危险。

燃料酿造还具有环保价值。化石燃料包含着远古生物固定后埋进地下的碳。把它们挖出来烧掉,就额外增加了碳排放。而酿造燃料中的碳形成于当前的自然循环,燃烧它不并带来额外的碳排放。

美国能源部公布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四分之一的工业化学品要通过生物过程制造。中国也不会落后多少。在不远的将来,守着一排金属罐,当一名燃料酿造工,会是相当有前途的行业。

18、集成建筑师

提起建筑工地,人们就会联想到尘土飞扬,泥水遍地,噪声轰鸣。建筑工人曾经是低知识群体的首选。以至于人们在网络上讽刺别人时会说,快回去搬砖吧!不过,这样的建筑工地可能会在一两代人之内消失,集成建筑正把它变成组装工厂。

2010年,湖南远大公司在长沙建成了“新方舟酒店”。三十层的楼仅用46小时完成主体,90年小时装修,15天后完成。这个轰动世界的奇迹展示了集成建筑的威力。这栋楼以纯钢为主体,实际上是一座由外装修包裹的钢塔。它的全部主体结构和每个房间都在工厂里压塑成型,运到现场安装。

工期短是集成建筑的另一个优点。即使把在工厂里制造模块的时间都算上,修一幢使用面积相同的楼,它比传统工艺减少几倍时间。这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中国,是很大的优势。

在欧美国家,由于人工费用越来越高,从七十年代就开始流行自建自修。城里人买块地,象农民那样自己盖房。这实际上恢复了小农时代的低效率,也增加了环境负担。盖成的房子也并不结实耐用,最近美国山火中烧掉的,往往就是这种自建房。集成建筑大大压缩劳务成本,可能会在发达国家逆转这个过程。

集成建筑可能是建筑师的噩梦,它搞不出个性化的造型,完全是工业流水线产品。所以,集成建筑不会用于高精尖的豪华建筑、大型商场或者科研建筑,但对于能够大批量模块化制造的普通居民楼来说,集成建筑可以显著降低建安成本,并且容易在房间里附设各种技术,提高楼宇的智能水平。

集成建筑特别适合贫困地区,或者向贫困国家出口,帮助当地人迅速拥有住房。对于那些生活在孟印和圣保罗贫民窟里的人,集成建筑更容易帮他们早日搬进新楼。

“新方舟酒店”又叫“远大低碳新方舟综合示范楼”,这个名字也道出了集成建筑的另一个优势,就是环保。因为大量工作在工厂里完成,工地不不再尘土飞扬。甚至每个房间的水电线都装配完成后,再拉到现场按照图纸装起来。传统建筑要搅拌泥浆,属于湿法建筑,消耗大,工期长,污染高,是城区粉尘的主要来源。集成建筑是干法建筑,周期短,工作环境干净。

集成建筑大量使用钢铁,而中国恰恰生产了全球六成的钢铁,原料十分便宜。这种楼宇由于是用纯钢建筑,既安全又耐用。“新方舟酒店”能抗八级地震,能持续使用数百年,都是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达不到的。

未来将出现新一代集成建筑工,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成型的房间运到工地,然后拧螺丝。以前,建筑工人需要在外墙上登梯子爬高,工伤事故居高不下。如果改用集成建筑,安全程度大为提高。

19、制碳工

通体乌亮的“歼20”,让人们初步对碳纤维留下了印象。汽车赛道上,现在也能看到通体乌黑的赛车,它们也由碳纤维材料打造而成。至于高尔夫球杆和钓鱼杆,现在也大量使用碳纤维。

而在家里,你也能找到碳纤维电暖器。甚至,韩国还搞过碳纤维家电展览,展出的所有家用电器都由碳纤维来制造外壳。

想当年爱迪生研制电灯,曾经用竹碳丝制作灯丝,那就是最早的碳纤维。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发明出高强度的碳纤维。七十年代后,碳纤维开始运用于工业制造。

碳纤维的强度数倍于钢铁,而比重只有其四分之一,比铝都小。它的耐高温性能更是超过其他所有化学纤维,甚至可以用做火箭喷口。这么好的材料,人们当然希望把它使用在各种地方。

今天,从汽车到家电主要使用金属,未来将更多地使用碳纤维。另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也都证明会有极大的工业潜力。

然而,阻碍碳纤维普及的最大障碍还是价格。现在,一吨航空航天级碳纤维需要一百万元,一吨汽车用碳纤维也需要十万元。

价格高必然导致用量少,维修困难。一辆普通汽车发生擦刮,随便哪个汽修厂都能解决。一辆碳纤维车如果外壳破损,只能更换全壳。

现在,日本生产全球70%的碳纤维,而宝马公司则是碳纤维的最大用户,一年用掉上万吨。新兴的风电机密布全球,它的叶片需要高强度材料,成为碳纤维的新用户。

由于价格高,目前只有军事、航天等不在乎成本的领域大量使用碳纤维。不过没关系,铝刚发现时也比黄金贵。但只要人类对一种材料有需求,就有人去钻研如何提高产能。特别是我们中国,有一种“特异功能”,不管什么高精尖的发明,我们都能把它降到白菜价。

1962年,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步开始研究碳纤维技术。直到十几年前,我国碳纤维产量还不到全球1%。火箭军机这些领域使用的碳纤维高度依赖进口。如今,中国碳纤维企业的数量已占全球七成,整体产能也位居世界第三。

现在,全球每年消耗碳纤维近十万吨,还远远不能与18.7亿吨的全球粗钢产量相比。然而,碳纤维会从高端到低端,逐个领域地扩大用途,最终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新材料的主力。

所以,希望你从现在就留意碳纤维制造业。去在某家碳材料公司里面当“制碳工”,你就进入了一个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并且连续增长几十年的行业。

20、菌丝制造工文字稿

提起真菌,你可能会想到霉变的食物,或者讨厌的脚气病。当然,作为抗生素原料,真菌也能给人类造福。在不远的将来,除了可以吃的蘑菇和制药以外,真菌还会有更多的作用,那就是直接作为材料使用。

真菌的细胞壁是甲壳素或者纤维素,前者是甲虫或者虾类外壳的主要成份,后者是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有很高的强度。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人类更希望绿树成荫,而不是把它们砍掉做材料。相对而言,真菌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靠人类产生的废料为生,大规模生产真菌材料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1907年,第一种塑料酚醛树脂诞生,一个世纪多的时间里,塑料除了给人类带来便利外,还造成了严重污染。其原因就是塑料难以降解。而所有真菌材料都可以降解,甚至真菌本身就在降解其他生物成分。所以,真菌材料有望大规模代替塑料。

制造真菌材料,主要是使用它们的菌丝。人们先制造真菌的培养基,把菌种渗在里面。放入固定模具。菌丝就开始按照一定形状生长。等到充满模具,再用高温杀死真菌,烘干菌丝,就制成了有固定形状的材料。

同样是真菌,种蘑菇用木屑,培养真菌材料也是用农产品加工后排出的废料,比如札棉的废料、麦壳、稻壳等等。这些废料如果不用于培养真菌,利用价值极低。真菌不需要光合作用,都在阴暗空间里培养。可以使用地下室、废仓库、岩洞等处,不占用田地和大部分建筑空间,可谓变废为宝的典型。培养真菌材料还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和餐具里的霉菌一样,真菌材料仅几天就能生长成型。

美国纽约的“生态材料公司”从2006年建立后,不断寻找真菌材料的用途。他们已经用模具培养出真菌餐具和真菌家具,最夸张的是制造出一架真菌无人机。当然,只有机身是用真菌材料制造的。但是能让一架“活飞机”腾空而起,已经是不小的奇迹。

真菌容易降解,反过来就意味着抗腐蚀性不足,用真菌作容器容易破损。所以,真菌材料的主要用途是取代一次性塑料制品,随用随弃,暂时还不会取代塑料门窗这些耐久性物品。不过,塑料制品能产生环境污染,主要就是这些一次性物品,真菌材料的环保价值十分巨大。

怎样做一名菌丝培养工?可能与种蘑菇的师傅差不多。体力消耗不大,需要经常观察菌丝成长,用机械手法去翻动培养基。

在这一章里面,除了技术,你还应该关注未来工业的生产环境。从增材制造、燃料酿造、制碳到真菌培养,未来很多工业生产不再是震耳欲聋,喷云吐雾,而是静消消地完成。并且,它们需要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更多的体力。

或许,新技术能再次把有知识的年轻人吸引回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