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分类  : 中文
作者  : 李雯
来源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卷   : 2002年第8期
发表时间: 2002.08.15.
发布人 : SFT


摘要: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正文: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狭义的科幻小说,指以科学为基础,担负科普宣传任务,科学意识成分较多之小说。但若以广义观点,将所有奇幻、幻想、超现实通统纳人,则战国时代《列子》中的“堰师造人”可以说是描述机器人的科幻小说。《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而以广义科幻观点视之,也是极具中国风格的科幻作品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古代神话传说和奇技淫巧的记载中也曾出现嫦娥奔月、后界射日、女蜗补天、牛郎织女、柳毅传书等神话传说和奇特的幻想之火,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中国自古以来科学发展缓慢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对科学探索心的不足,对人类各种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虽然谈不上拒绝或排斥,但至少可以说重视不够,缺乏钻研。然而,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科幻已准备迎接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里,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发展的道路〕第一时期1954年到1’978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于止的《失踪的哥哥》、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肖建亨的《布克的奇遇》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科普创作向科幻文学创作的转型,它们区别于以往的有关天文学和未来生活的预测性文章,不是为了借助某个故事为索引传达科学知识,作者群已着力于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塑造,显然,科幻文学这一品种独立科学普及读物而诞生。第二时期从1978年至1989年,主要代表作品包括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郑文光的《星星营》、叶永烈的《腐蚀》、金涛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和王晓达的《波》等。第二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是在社会化的大旗下,在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感召下,向社会生活的整体化和深度上进行的探索,为中国科幻的发展寻找新的方向。《珊瑚岛上的死光》完全是围绕几个人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而《星星营矛是一篇反思小说,故事讲述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以反革命野心家为后盾的造反派,如何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严肃的主题,小说更加富于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人九十年代以后,在经历了商品大潮的冲击,经历了知识文化的第二次贬值之后,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重新复苏,进人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


分数:0 / 人数:0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