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视剧中的符号经济与“仿真”现实
分类  : 中文
作者  : 王玉蓉 / 张晓宇
来源  : 新闻知识
卷   : 2017年第12期
发表时间: 2017.12.15.
发布人 : SFT


摘要:

  【作者简介】王玉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晓宇,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首先从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入手分析了“人工智能”符号,提出了“人工智能”作为符号的风口通过无孔不入的宣传吸引了大众的注意从而具有了符号的交换价值。其次,从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分析了人工智能科幻影片中对现实的塑造,以及“人工智能”如何从幻象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最后,文章批判了鲍德里亚对受众如何面对拟像世界所给出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建议,并提出教育开启民智、建立社会组织发出批判的声音,让受众能够理性看待技术而不是被技术“异化”的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影视剧;符号经济;“仿真”现实


正文:

“人工智能”影视剧中的符号经济与“仿真”现实
王玉蓉 张晓宇

  一、从“符号政治经济学”分析“人工智能”
  纵观鲍德里亚的学术思想,有人将其喻之为思想丛林中的“游击队员”,他思想进程的阶段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但不管怎样划分,“符号政治经济学”始终是其理论思想的主线。鲍德里亚认为人们消费物品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人们崇尚时尚,消费名牌、奢侈品是因为这些产品具有符号的交换价值,人们消费的是附加在物的使用价值身上的符号。
  (一)“人工智能”具有符号的交换价值
  符号正在为了被出售而生产,而符号也正在为了在再生产的环节中标一个好价钱而被生产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目标都是为了价值交换。
  “人工智能”简称为“AI”,“人工智能”从植入电影中的元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特效中的人工智能逐渐投射到现实中来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品。
  “人工智能”本身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不再具有马克思所指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抗现实向空洞符号的转变。①我们从消费物的时代转变到消费体验的时代,物品与一种实际的需求已经失去的联系。今天我们为人工智能电影的票房做贡献获得的只是一个观赏影片的环境和一段在虚拟中享受另一种生活的时间,而并不会因为购买了一张电影票就拥有了电影的所有权。可以说,这种电影消费行为所获得的“使用价值”,就是人们获得了一种短暂的进入一个幻想世界的门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所消费的“物”多元化了,我们消费人工智能科幻电影已经不仅仅只与物的有用性相关,也就是说,获得与人需求相关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再是人消费的唯一因素,享受一段惊险刺激的时光,开始一次短暂的人生旅行,满足某种特定的心理需要都可能成为人们消费的理由。
  (二)“人工智能”影像是符号的风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



分数:0 / 人数:0

 短评